重現過去生態樣貌 鱉溪棲地復育檢討計畫


鱉溪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發源於海岸山脈,為秀姑巒溪上游支流,過去常有鱉群出沒而得名,此外,流域內另有吉拉哈艾(ci-halaay,意指日本禿頭鯊)、栲洞(kau-don,意指猴子)除展現阿美族對地方命名的文化外,亦反映出當時的生態情形。但時至今日,魚類族群數量雖然豐富,但幾乎皆是西部原生入侵種如:粗首鱲、明潭吻鰕虎、臺灣石魚賓,且下游地區外來種如:吳郭魚、琵琶鼠亦有增多的趨勢,而原有的生物如鱉、日本禿頭鯊數量已極為稀少,臺灣東部特有的菊池氏細鯽現已幾乎絕跡。

經分析造成目前生態情勢主要原因有:一、河床下刷、堤防興建以及兩岸水稻種植,造成適合鱉產卵的環境減少且不易上岸。二、攔河堰的興建造成棲地單調化,瀨區大幅減少,使得日本禿頭鯊喜好的棲地環境消失;廊道阻礙造成迴游性魚類大吻鰕虎無法上溯。三、粗首鱲等西部原生入侵種,因競爭造成菊池氏細鯽消失。四、釣客捕撈。

由上述分析可知,多數原因均是為了滿足當地生活以及產業的需求,例如:堤防關係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而攔河堰則是提供頗負盛名富里米生產所需的水源。因此,鱉溪棲地復育檢討計畫的進行,將與當地民眾共同研擬合宜的改善方案及環境管理方式,俾能恢復過去生態樣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