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自民國52年開始蓄水營運至今已逾40餘載,為一兼具灌溉、給水、發電、防洪、觀光等多目標之水庫。民國93年艾利颱風來襲,集水區降下累計973mm之雨量,使上游集水區產生大規模土石坍塌,而洪水挾帶泥砂流入水庫,造成水庫淤積約2,788萬m3,民國94年海棠、馬莎及泰利颱風亦分別降下累計504mm、638mm及384mm雨量。渾水流入水庫後,使壩前水庫淤積面高程增加15公尺,此外,淤泥挾帶之沉木亦屢次堵塞進水口攔污柵及水輪機導翼,造成石門發電廠機組無法運轉,並嚴重影響石門水庫供水功能。
為有效解決颱風期間入庫泥砂淤積及維持庫容,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提出「石門水庫既有設施防淤功能改善工程計畫-電廠防淤第一期工程」,改善水庫現有排砂能力不足缺失,在颱風豪雨期間將水庫高濁度原水直接排放至下游河道,有效、迅速排除進入水庫之泥砂,維持發電廠設備正常運轉,並降低水庫淤積及維持庫容。
本工程於98年12月開工,係將石門發電廠2號機壓力鋼管銜接新建排砂壓力鋼管改為專供排砂,排砂水量由原本受限電廠機組負載與導翼開度限制之每秒鐘68.6m3,提升為每秒鐘可排放最大至300m3,估計每年可減少水庫淤積量100萬m3,工程經費為6億9,600餘萬元,已於101年12月完工。
石門水庫庫底淤砂因長年沉積,無法自然排除而需以高經費之抽泥方式排除,本工程是全台首座水庫利用發電設備改建為排砂道工程,完工後可有效降低水庫淤積量達到永續利用目的,且為使用中水庫,增加施工難度,亦可做為全省其他水庫解決淤積問題之參考工法,因此,獲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肯定並頒發金質獎。
艾利颱風過後漂流木佈滿庫區 |
第一期工程3D示意圖 |
有水測試 |
艾利颱風後電廠壓力鋼管內之淤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