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為淡水河水系三大支流之一,發源於新北市平溪區西側一帶,具多樣性河川地形、多雨與潮濕之環境,歷經數百年之演化,這條美麗的河流曾孕育了無數生命與豐富的生態環境。沿岸茂密之草叢,野生草類如芒草、咸豐草、杠板歸、醡漿草及多樣性的灌木、喬木,以及豐富的鳥類、魚類及蝦蟹類、底棲動物等皆是基隆河沿岸居民記憶中難忘的河岸優美生態景觀。
但隨著台灣工商業發展,基隆河中、上游一帶開始工廠林立,工業廢水讓基隆河水質日漸惡化,也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基隆河蜿蜒之曲流,經歷多次颱風如琳恩、瑞伯、芭比絲、象神及納莉颱風等,往往造成嚴重的災害,使原本這條孕育了無數生命的大河,卻成為大台北人人敬而遠之的「臭水溝」。
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為解決基隆河水患及提供民眾優質親水空間,自民國71年即開始進行基隆河相關治理計畫,前期主要以颱風、豪雨水患做河道截彎取直、分洪等工程措施,近期則分別配合各河段水流及地勢特性設置不同型態之護岸,搭配植生之生態工法進行,治理完成後,至今無論在河防安全上,或在生態環境上皆已獲致不錯的成效。
鑑於基隆河蘊含豐富生態,於台灣眾多河系中是一條深具觀察價值與教學功能的河川,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爰規畫以生態工法與特殊地形為主題,選定基隆河大華區段及碇內區段兩處為環境教育設置場址,進行自然生態與工程觀察課程導覽,兩區段分別符合生態工法環境教育及特殊地形環境教育等特性且屬上游河段,受人為活動及其他影響因素較低,環境棲地物種也較為自然與豐富,希望藉由豐富的野趣中讓學員從學習觀察中啟發,以瞭解生態之美,並於學習能獲得多一些對環境關懷的理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