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台灣淡水河域的舊出水口河道等處,發現為數不少的湧泉坑,經進行觀察發現:湧泉坑的形成與附近的水工結構物有關,故進一步探討土壤發生湧泉坑對周遭生態環境的影響。
湧泉坑是地下水從地表流出而使地面產生凹坑的現象,常見於水陸交界的水岸線淺水處,推測是由於地下水頭壓力所造成的地下水湧升,使底床沖積層的細顆粒發生流體化,而湧水沖刷帶出細顆粒在其出口周圍沈積形成湧泉坑。經初步調查可發現湧泉常出現在順向坡斷層線、火山碎屑岩和安山岩層疊的山腳下,或是溪水於沖積扇形成伏流而至末端才湧出。
湧泉是水源自然的從地底流出至地表,也就是含水層裸露於地面層之處,地下水滲漏到地表而形成湧泉,是非常寶貴的水資源。因為臺灣許多中低海拔水域遭受人為開發,棲息在其中淡水生物面臨生存威脅壓力。湧泉乾淨的水源因能隨時注入濕地,提供乾淨的水源供給生物生存,成為淡水域生物多樣性最後的方舟,可能具有更新河水或周遭生態環境之影響的功能。
以高壓滲流儀進行定水頭試驗,觀察湧泉坑形成過程與臨界水力坡降,其中試驗的變因包括砂的種類、滲流的路徑等。試驗過程中利用資料擷取系統,即時量測滲流速度與壓力水頭值,試驗觀察到當接近臨界水力坡降發生時,滲流速度遽增、壓力水頭遞減。
各處湧泉因多種不同原因而導致生物多樣性及棲地狀況不同,結果發現好多湧泉濕地因為人類的開發都消失了,以提供日後湧泉濕地保育管理及復育之建議。故除了生物資源調查外,亦依據每處湧泉濕地對於土地利用的程度,結合環境與原生物種數級分,綜合評估每個湧泉的利用現況及進行水生動物、水生及水域周邊優勢植物、水質及人為利用類型等進行調查,藉由調查結果確立湧泉濕地生態系資料庫;發現目前許多湧泉因水源水量變化、水質污染問題、觀光遊憩壓力、土地利用改變、水圳水泥化整治,已導致湧泉棲地消失或水源枯竭。
若能夠透過加強輔導社區進行資源調查及自我維護管理等方式,將使得濕地系統得以結合在地的保育力量,共同守護湧泉豐富的生態樣貌以及潔淨的水資源,為爾後執行保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